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反思文学名词解释答案
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的相同点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
1、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哲学思考的介入。所谓反思,从哲学角度理解,就是人类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反思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2、一种说法是,“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3、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反思文学的作品
1、《啊》作者:冯骥才;《杂色》作者:王蒙;《绿化树》作者:张贤亮;《一九八六》作者:余华;《叔叔的故事》作者:王安忆;《我们夫妇之间》作者:肖也牧;《雪城》作者:梁晓声;《隐形伴侣》作者:张抗抗;《血色黄昏》作者:老鬼;《中国一九五七》作者:尤凤伟。
2、《1984》、《美丽新世界》、《福音书》、《异乡人》等。反思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文学流派,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包括《1984》、《美丽新世界》、《福音书》、《异乡人》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政治操纵、科技进步、宗教信仰和人类孤独等。
3、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反思文学对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创作有推动作用,但它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的灾难性实质。
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是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茹志鹃于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5、反思文学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作家都是谁?
1、“反思文学思潮”是新时期的第二股文学思潮。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而且题材上大大扩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2、文学反思和作家主体觉醒:反思文学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也关注文学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中的作家主体觉醒,对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审视和反思,表现出对文学独立思考的追求。 文体意识觉醒:反思文学的文体意识觉醒,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3、反思文学 本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 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一词是哲学 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 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