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师”宋襄公的体会,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主要内容50字

由:admin 发布于:2024-07-23 分类:感悟评价 阅读:20 评论:0

论宋襄公之仁

漫步襄园,听解说员讲解得知,泓水之战后,兵者,诡道也,阴谋诡计,大行其道,所谓义战,荡然无存。揽古今之变,探文化密码,怎样看待宋襄之仁?政道之谋,随情势而变。

第一件事,是推位让国:宋襄公作为嫡长子是宋国君主继承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趁着老爹宋桓公未死,决定礼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国的国君,继承了祖先的文化,商业繁荣,经济发展,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四大学派的发源地,产生过墨子庄子等,孔子的祖先也曾经居住在这里,后来迁居到了鲁国。宋国的国君都讲究礼仪,著名的就是宋襄公。齐国内乱的时候,宋襄公率领着四国联军去攻打齐国。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虽然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大败,但是宋襄公将君子行为看得比胜利还高,因此也是落下一个“君子之德”的美誉。

宋国 春秋时期的宋国,版图相对于大国来说显得狭小不堪,但比起百里国土的小国来说,又算得上地域广阔,《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 、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可见其狭小。

《史记》中的宋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主持过诸侯会盟。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国力不强。

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大体意思就是宋襄公讲究仁义,不肯在楚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导致大败。 在《左传》中这样记载对于此次战斗失败,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在汉代太史令司马迁 编纂的《史记》一书中,有非常有名的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方霸主中最令人争议的,就是宋襄公。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不过是假仁假义,欺名盗世之辈。而且他的弟弟苏辙,也认为襄公此人想称霸诸侯,但是能力有限而且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为了保全自己仁义的美名。一言以蔽之,“既想当坏人,还想立牌坊。” 泓水之战,遗笑万年 《史记》“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

只有《史记索隐》里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样,它多了一个其他版本里没有出现的人物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余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现了3次以上,齐桓公和晋文公甚至是每个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为什么会失败?谈谈你的看法。

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

有一次,宋襄公率宋国军队跟楚国打仗,楚军过河的时候,他手下的大臣跟他说,趁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趁机进攻会大胜。他不愿意,说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趁人之危。当楚军过河之后还没列阵,大臣又劝他进攻,他还不愿意。

看起来,太子比我贤能,况且废黜太子,这是不合礼法,我不会当国君的。 于是太子慈父登上国君之位,是为宋襄公。 第二年,宋襄公参加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上,齐桓公的霸业给宋襄公留下深刻印象。套用刘邦的一句话就是 对于宋襄公而言,齐桓公就是偶像。而且宋襄公和齐桓公是有亲戚关系的。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地。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兵伐郑,楚派兵伐宋救郑。十一月,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今河投送拓城县北)边上对阵开战,历史上叫做“泓水大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尚未全部渡河,司马提议乘此良机全线出击,宋襄公不答应,认为趁人之危不算是仁义之师。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