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的感悟,读完郑振铎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由:admin 发布于:2024-06-11 分类:人格魅力感悟 阅读:28 评论:0

郑振铎和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点?

1、都德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写,郑振铎是从大学老师的角度写;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2、不同处:写作角度不同。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以学生的角度来写,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以老师的角度来写。相同处:两篇文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相同点:都体现出一种悲愤,惋惜和爱国情怀。都是在祖国受到侵犯时写下的 不同点: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是外国的事,除刻画韩麦尔先生外,还用了很多的笔墨刻画了小费朗士,多角度表达失去国土时的悲愤的感情。郑振峰的《最后一课》写的是中国的事。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附原文 《最后一课》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表达作者怎样感情

1、中心思想是:这篇课文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集合在教学大楼前,赤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3、能表现“我”的心情的文中词语: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

4、因为他们都表达的是对国家的感情。对自己国家语言的留恋,喜爱。最后一课这个题目点明主题并且直抒胸臆。

5、二,表现出不仅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和日本人作战,我们的老师也在教育方面和日本人作战,亦有大义凛然之势。 三,第一个无声表示他们已深知形势的严重。第二个无声表示他们对学习的认真,不想浪费最后一课的一分一秒。 四,不仅是讲课,更是在讲述着中国领土被日本占领的屈辱史。

6、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