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讲座讲稿,于丹庄子心得语录

由:admin 发布于:2024-05-25 分类:感悟评价 阅读:37 评论:0

认识你自己(于丹庄子心得04)

1、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

3、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和庄子心得共多少集

1、百家讲坛》百度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_Zq6a8KDiIOEdnR0Wrcug 提取码:zq5w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2、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izm3nWIM7-8DcHTtdx0g 提取码: t9hz2010年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于丹。 于丹为观众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3、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4、读完《于丹庄子心得》后,有啥体会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篇一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

于丹庄子心得文字资料。

1、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1《庄子》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关于庄子的读书心得范文1 学习《庄子》,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庄子》。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

4、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篇一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

5、庄子始终保持着对自我清醒地审视。从物理意义上人生的状态,到精神意义上人生的境界,庄子始终保持有清醒的关注。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行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这件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做。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够多的言论中盲目迷失了自己。

于丹讲过的一个两个兄弟爬80层楼的那个故事,帮忙找下,谢谢

1、百家讲坛第三部之【理想之道】 话外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认为,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2、今天的上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也出自《论语》,《论语》其实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

3、老师:“我有两个题目;你能达出第一题就不需再答第二题。”“你有多少根头发?”老师问。“一亿两千万根。”学生“你怎么知道?”老师问。“第二题不需”学生说。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