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故事感悟,埋儿奉母的故事及启示
怎样看待二十四孝的《郭巨埋儿》
这是二十四孝图里面的,讽刺的是封建社会的愚孝,虽把这个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并极为推崇,但却有许多后来人对此并不赞赏。认为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但是郭巨的孝是一种愚孝,他并不是一个对事态有预见性的人,也不是一个具有理性行为的人,更不是一个有真正爱心的人。原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我儿时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都会被老师禁止,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赠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将“肉麻当作有趣”,“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
埋儿奉母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批判的孝道故事包括:“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中都存在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老莱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尽可能的开心,每天变换自己的角色来取悦父母,这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
埋儿奉母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1、这要看以谁的眼光来看,百善孝为先是对的,但不能做“愚孝”之事,而“埋儿奉母”不能说做错了,只能说做法有些偏激。
2、这个故事里面,孝子郭巨最终没有埋掉儿子,而是得到一罐黄金,但他的孝行却传开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几百年后还真就有这么一位“埋儿奉母”的孝子,他就没郭巨这么幸运了!这个人和郭巨一样都是郭姓,全名叫做郭世道,生活在公元400年左右,为南朝刘宋时人。
3、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很扯淡的一个故事。
4、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 郭巨是晋朝人,他小的时候家里还算比较富裕殷实,但是后来父亲去世之后,家道就慢慢的中落了。郭巨把所有的家产都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弟弟,而自己什么都没要,只是留下了年迈的老母,由自己来抚养。郭巨对母亲十分的孝顺,有了什么好吃的,第一个就是送给自己的母亲吃。
5、在《二十四孝》中曾记载过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当时的郭巨是担心自己的母亲将所有的食物都给自己的儿子吃了,所以便将自己的儿子埋葬起来了,好让自己的母亲将食物留下来给自己吃。
6、这是二十四孝图里面的,讽刺的是封建社会的愚孝,虽把这个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并极为推崇,但却有许多后来人对此并不赞赏。认为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二十四孝》中有哪些变态的故事呢?
1、针对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以不情为伦纪,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2、我感觉二十四孝之中,可以算作愚孝的应该是有两位孝子。其中一个是舜的故事,他就是尧舜禹中的那个舜。其实他的亲生父亲以及他后来的后母,以及他后母生的那个儿子,他们都想害死他。舜在谷仓上面修补屋顶,他们一家三口竟然在下面放火,想烧死他。
3、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但却毫无科学道理,如果吴猛家里只有一只蚊子,这个故事还算成立,如果有一群蚊子,吴猛就得会聚蚊子的法术,不然蚊子不可能都叮他一个人,而不叮旁边的人。所以,吴猛的孝心可取,孝行无意义,没有达到尽孝的目的。埋儿奉母。